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们不仅期望接受高等教育,更期待享有越来越好的高等教育。全国教育大会再次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内涵式发展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成为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的现实迫切要求。
所谓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为核心目标,由主要依靠学校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向主要依靠教师素质的提高、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优化、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转变,而实现这些转变,高等教育必须在结构上进行优化,在培养质量上严格要求,在课程改革和教学上创新,更要在师资上有一支过硬的队伍。
1、结构优化影响着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数量比例关系,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形式结构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有各自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年限、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共同构成风格理念各具特色、上下层次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
因此,高等教育的结构直接影响整个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对于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对于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对于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该遵循系统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原则,优化调整高校定位和专业布局。
一方面,要完善高校分类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等职业学院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具体来说,本科院校应退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应致力于培养学术型科研人才;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则主要培养应用技术的高层次开发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则要坚持职业教育特色,不单纯追求升格“升本”,专注培养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从而有效克服高等院校同质化倾向,实现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特色鲜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凝练出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和重点学科专业,做好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具体而言,可考虑成立由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咨询和论证的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指导各高校对现设专业点进行对照整理,取消一批与学校定位不符、严重重复设置、招生困难和就业前景较差的专业,轻装发展;找准自己的优势学科,集中精力和财力发展好相关学科群,做强做大;超前部署一批与国家支柱产业、新兴产业以及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关的学科专业,做精做细;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健全高校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动态调整。
2、成就越显著的大学越注重严格管理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国内外著名大学之所以能够培养出许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创新卓越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无不与他们严格管理的校风密切相关,而且越是人才培养成就显著的大学,就越是注重严格管理。所以,严格管理是办好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建立高校毕业生的国家质量标准。标准是尺度、是要求、是底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执着信念、优良品德、丰富知识、过硬本领”的目标要求,推动各行业、各部门和高校联合制定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各高等院校依据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办法。
其次,高校要严格课程考核标准和教学考核管理,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严格控制毕业率,坚决取消“清考”制度,坚决淘汰不符合毕业生国家质量标准的大学生,切实把从严管理的规矩立起来、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激发大学生坚持不懈、勤勉学习的紧迫感。
再次,要建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只有构建一个能够体现多方利益诉求和多方主体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全面真实反映大学生学习效果和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因此,高等院校要建立由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的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将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数据、学业质量监测结果、专业评估报告、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情况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回应社会关切,从而采取针对性举措,不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
3、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课程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都同大学课程体系密切相关。因此,课程教学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课程教学的内涵代表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研究表明,世界著名大学历次改革的最终落脚点都是课程改革,他们在应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时,往往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完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达到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不断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思、思有所获,要淘汰“水课”,努力打造“金课”:
一方面,要取消与专业无关、与提升人文素质无关的课程,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提升学业挑战度;强化课程研发、教材编写、教学成果推广,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企业先进技术等转化为教学内容;有序有效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名校网络课堂、名师课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等信息化教育课程的建设,制定在线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覆盖;要推进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平台,拓展学生课后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
另一方面,创新教学形式,强化实践育人。改变简单地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课程教学范式,特别是要改变一讲到底、满堂灌注的教学方法,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度参与、有效体验教学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可考虑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专题教学和课题研究,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在实验、实习、社会调研、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推进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专业、课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共同开展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4、以“四有”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这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标准,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一,全面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教育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才能担当起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角色。
第二,不断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质能力。高校要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建立完善集体备课制、采取教学研讨、相互听课等方式,不断提升高校教师授课水平;通过在职培训、海外研修访学、产学结合、挂职锻炼等方式,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会聚培养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服务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第三,要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一方面,坚持分类指导与分层次考核评价相结合,针对不同类型、层次教师,以及教师所处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综合评价教师参与学科建设、人才培训、科技推广、专家咨询和承担公共学术事务等方面的工作,彻底改变重数量轻质量、急功近利的科研评价倾向。另一方面,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多维度考评教学规范、教学运行、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获奖等教学工作实绩,推动高校教师统筹处理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回归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本真本位。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